product
推荐产品About us
关于恩耐莱斯News Center
新闻中心03-01
在造纸工业中,纸张的疏水性能(施胶效果)直接影响其书写、印刷及包装性能。自19世纪初松香-明矾施胶体系发明以来,这一经典组合始终是造纸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化学机制到生产实践,解析该技术的关键原理与应用策略。
19世纪早期,造纸业发现天然松香与明矾的结合可显著提升纸张抗水性。松香中的树脂酸(如海松酸)提供疏水基团,而明矾(硫酸铝)通过铝离子络合作用,将松香锚定于纤维表面,形成稳定的疏水层。这一发现解决了早期纸张易渗透的难题,推动松香皂施胶技术在全球造纸业普及。
随着技术进步,天然松香逐渐被改性松香(如强化松香)取代。通过化学改性提高树脂酸的反应活性与储存稳定性,并优化其与铝离子的络合效率,最终形成现代造纸业广泛使用的"皂化松香"体系。
1. 松香皂的胶束化行为
松香分子具有典型的两亲结构:羧酸基团(亲水头)与三环二萜结构(疏水尾)。在水中,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疏水尾部自发聚集形成胶束,亲水头向外稳定分散。这种自组装特性使其能均匀分布在纸浆悬浮液中。
2. 铝离子的桥梁作用
明矾在水解后生成Al³⁺及其多核羟基配合物(如[Al₁₃O₄(OH)₂₄(H₂O)₁₂]⁷⁺)。在pH 4-5的最佳施胶区间,带正电的铝离子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电荷中和:结合纸浆纤维表面的负电荷(来自纤维素羟基电离)
配位桥接:羧酸基团与铝离子形成络合物,将松香疏水基团固定在纤维表面
3. 钙离子的干扰与应对
当水质硬度较高(含Ca²⁺)时,钙离子会优先与松香酸结合生成不溶性钙皂,导致施胶失效。工业上采用"反施胶"策略:先添加明矾消耗钙离子,再引入松香,确保铝离子的有效络合。
案例:施胶剂突失效故障分析
某纸板厂突发施胶度(HST值)异常波动,经排查发现:
直接原因:硬水钙离子干扰导致松香-铝络合率下降
解决方案:
优化添加工艺:采用反施胶顺序(先加明矾后加松香)
安装在线监测:实时监控pH值、铝/钙离子浓度
工艺参数调整:将湿部pH严格控制在4.2-4.8区间
关键控制参数:
松香/明矾摩尔比(建议1:2.5-3.5)
浆料温度(影响胶束形成与铝盐水解)
系统阴离子干扰物(如过量碳酸根)
现代施胶体系已发展出反应型施胶剂(如AKD、ASA),但其高成本与pH适应性局限使松香-明矾体系在文化用纸、包装纸等领域仍占重要地位。通过改性松香开发(如马来松香)、纳米铝溶胶应用等创新,这一经典技术持续焕发新活力。
总结:
松香-明矾施胶体系的成功,源于对分子间作用与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掌握其化学本质与工艺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是优化施胶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随着造纸业向绿色制造转型,如何通过过程强化减少铝盐用量、开发可再生施胶剂,将成为下一代技术突破的方向。
02-26
在快餐包装纸抗住热咖啡渗透、档案用纸历经百年不脆化的背后,隐藏着一项延续两个世纪的技术——施胶工艺。这项让纤维网络获得抗水特性的核心技术,曾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松香与硫酸铝的简单组合开启篇章,而今在实验室涂布机与精密分析仪器的协同调控下,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技术跃迁。
1.1 电荷调控的艺术
现代实验室通过Zeta电位仪揭示了施胶反应的微观本质:
纤维表面电位从-25mV升至-5mV时,铝离子吸附效率提升3倍
松香皂胶束的-30mV电位值,通过铝离子中和实现定向锚定
某文化用纸厂通过在线电位监测,将施胶剂波动率从±15%降至±3%
1.2 动态滤水的技术革命
动态滤水保留率测定仪的应用改写了传统工艺:
实时追踪施胶剂在纤维网络的分布状态(保留率从65%提升至89%)
发现0.3mm²/s的滤水速率拐点,对应最佳施胶剂留着效率
广东某纸企据此优化浆料浓度,吨纸蒸汽消耗降低18%
2.1 硬水困局的电荷解法
问题:钙离子使纤维Zeta电位从-18mV升至-5mV,阻碍铝离子锚定
突破:基于电位监测的智能加药系统,动态调节铝/钙摩尔比至1:0.8
效益:北方某纸厂在8°dH硬水下仍保持HST值≥50s
2.2 滤水-施胶的协同优化
动态滤水曲线显示:施胶剂过量会延长滤水时间23%
开发滤水速率-SCT值关联模型,实现施胶与生产的平衡调控
浙江某包装纸厂应用后,纸机车速提升12%
3.1 微观界面的解密
新一代实验室涂布机集成:
原位Zeta电位模块:实时监测纤维-施胶剂界面电荷演变(精度±0.5mV)
同步动态滤水系统:每15秒生成滤水曲线与施胶剂分布热力图
案例:发现松香铝复合物在-12mV电位时形成最致密疏水层
4.1 数据孪生系统
将实验室Zeta电位、动态滤水数据映射到生产DCS系统
山东某企业实现施胶工艺的虚拟调试,试产周期缩短70%
4.2 可持续工艺创新
Zeta电位指导的铝循环技术:回收白水中90%活性铝离子
动态滤水模型优化生物施胶剂:吨纸碳排放降低35%
从匠人手中的松脂滴管到实验室的Zeta电位探针,从经验判断的滤水速度到动态保留率的毫秒级监测,施胶技术的进化史正是一部造纸业从模糊感知走向精准调控的史诗。当每一个电荷波动都被捕捉、每一滴滤水轨迹都被解析,我们不仅是在优化工艺参数,更是在解码纸张与水的千年对话。
02-26
在造纸工业中,纸张的抗水性是决定其应用场景的核心性能之一。无论是书写纸、包装纸还是特种纸材,都需要通过“施胶”工艺赋予其抵抗液体渗透的能力。作为一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技术,松香-硫酸铝施胶系统至今仍是行业主流方案。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原理、挑战及解决方案,为从业者提供实用参考。
19世纪初,英国造纸业首次将松香与硫酸铝结合使用,通过两者的化学反应,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疏水层。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
松香的天然特性:主要成分松香酸(Abietic Acid)同时具备疏水碳环和亲水羧酸基团(-COOH),可定向锚定在纤维上。
硫酸铝的桥梁作用:铝离子(Al³⁺)在pH 4-5环境下与羧酸基结合,形成稳定的疏水复合物。
然而,现代生产中常因水质硬度(如钙离子干扰)、工艺参数偏差等问题导致施胶失效。例如某纸板厂曾因铝盐添加系统故障,导致松香无法固定,纸张遇水迅速渗透。问题的本质在于:施胶系统需要精准的化学平衡。
问题表现:硬水中的钙离子(Ca²⁺)会与松香优先结合,形成无效沉淀,导致施胶度下降30%以上。
解决方案:
逆序添加法:先加入硫酸铝中和钙离子,再注入松香分散体,避免竞争反应。
实时监测系统:安装水质硬度传感器与自动加药装置,动态调节铝盐用量。
pH控制:严格维持4-5的弱酸性环境,确保铝以Al³⁺形态存在(pH>5时铝易生成胶体沉淀)。
胶料配比:通过赫克力施胶度测试(HST)动态优化松香与铝盐比例,典型配比为1:0.3-0.5(质量比)。
松香皂化技术:将松香转化为钠皂或钾皂,形成胶束分散体(疏水内核直径10-50nm),增强纤维表面覆盖度。
纤维预处理:对回收纤维进行酶解或氧化处理,暴露更多羟基结合位点。
背景:某纸企生产食品级纸板时,突发施胶度波动(HST值从120秒骤降至40秒)。
排查过程:
松香流量监测正常,但铝盐储罐搅拌器电路故障,导致局部浓度不均。
未反应的松香在干燥部挥发,形成表面疏水假象,遇水后迅速崩解。
解决措施:
改造铝盐添加系统,增加冗余泵与流量报警装置。
引入在线HST检测仪,每15分钟自动采样,数据同步至中控系统。
结果:施胶稳定性提升60%,年度节约松香用量8.5吨。
铝盐替代品研发
聚合氯化铝(PAC):在pH 6-7条件下仍能保持高反应活性,拓展中性施胶工艺。
生物基锚定剂:从木质素提取多酚化合物,与松香协同作用,减少铝用量50%以上。
合成施胶剂的崛起
烷基烯酮二聚体(AKD):通过酯键自发接枝纤维,适用于高车速纸机(>1200m/min)。
纳米纤维素复合体系:将疏水改性纳米纤维(直径<20nm)与松香共混,提升抗水耐久性。
循环经济实践
开发松香-铝复合物的高效回收技术,从白水中提取并回用90%以上有效成分。
与污水处理联动,将残余铝盐转化为絮凝剂,实现闭环生产。
松香-硫酸铝施胶系统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对造纸纤维界面特性的深刻理解。面对环保法规趋严、原料成本波动的挑战,行业正在从单一化学配方向智能调控、绿色替代的方向进化。无论是传统工艺的精细化改进,还是创新材料的跨界应用,核心目标始终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稳定的性能。这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造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02-24
在咖啡杯壁凝结水珠的清晨,在打印机吞吐文件的瞬间,纸张与水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
为什么看似致密的纸张会吸水?如何让一张纸既能承载墨水又不惧液体渗透?
这背后是纤维素分子间的氢键网络与人类智慧的百年较量。本文从微观分子运动到万吨级纸机运行,揭开造纸抗水技术的科学面纱。
1、羟基的磁吸效应
每6个碳原子组成的纤维素单元携带3个羟基(-OH),这些极性基团通过氢键与水分子强力结合。实验室数据显示,单个羟基的氢键结合能高达4-20 kJ/mol,相当于每平方米纸张表面存在10^18个微型"吸水触手"。
2、三大组分协同作用
成分 | 分子特性 | 吸水贡献值(Cobb值基准) |
---|---|---|
纤维素 | 线性链状结构,羟基密集 | +35g/m² |
半纤维素 | 支链结构,比表面积增加30% | +28g/m² |
木质素 | 疏水但占比低(硬木约20%) | -15g/m² |
工业困局:未经处理的复印纸接触水滴后,20秒内吸水率达50g/m²,导致打印晕染;快餐包装纸在热汤环境下,5分钟渗透率达80%,引发客诉风险。
第一代:松香-明矾体系
通过阳离子铝盐沉积松香酸,在纤维表面形成微米级疏水膜。但需酸性环境(pH4-5),导致设备腐蚀,现代应用仅存于特殊文化用纸。
第二代:烷基烯酮二聚体AKD
在纤维表面形成β-酮酯结晶层,如同给纸张穿上纳米级"雨衣"。优势在于:
适用pH6-9,适配现代中性造纸工艺
抗水性提升3倍(Cobb值≤20g/m²)
耐高温(可承受120℃热封)
第三代:反应型施胶剂ASA
现场乳化的烯基琥珀酸酐与纤维素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形成共价键结合的防护层。某饮料包装厂采用后,产线速度提升至1200m/min,停机率下降40%。
未来方向:仿生超疏水系统
借鉴荷叶效应,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微-纳复合结构,接触角可达165°。实验阶段已实现Cobb值<5g/m²,但成本是传统方法的8倍。
Cobb吸水性测定——抗水性能的黄金标尺
作为国际标准(ISO 535),Cobb测试通过量化单位面积吸水率(g/m²),直接反映纸张抗水能力。其科学价值在于:
精准模拟:采用(23±1)℃蒸馏水,接触时间按需设定(30秒至24小时),适配咖啡杯、冷冻包装等不同场景。
工业案例:某包装厂通过Cobb值监测发现施胶波动,及时调整AKD浓度0.3%,3小时内将偏差拉回±2g/m²,避免200吨成品纸降级损失。
HST渗透测试——酸性环境的极限挑战
针对果汁、碳酸饮料等酸性液体包装,采用1%甲酸溶液(pH≈2.5)模拟极端条件:
光电传感系统检测穿透时间,分辨率达0.1秒
与Cobb值形成互补:当Cobb=20g/m²时,HST穿透时间需≥150秒方通过食品级认证
超声波成像系统——产线上的“透视眼”
在纸机干燥部部署超声波阵列,通过声波速差动态监测施胶均匀性:
状态 | 声波速度(m/s) | 信号衰减(dB) |
---|---|---|
正常施胶区 | 315±5 | ≤12 |
施胶不足区 | 285±8 | ≥18 |
过度施胶区 | 340±3 | ≤8 |
场景1:经济型包装纸
推荐强化松香+阳离子淀粉复合体系,吨纸成本降低$12,适用于干燥物品包装。
场景2:液体食品包装
必须采用AKD/ASA体系,配合在线乳化系统。某乳品包装项目数据:
施胶效率提升28%
热封强度增加45%
年节省因渗漏导致的赔偿金$2.3M
场景3:特种工业用纸
选择氟碳化合物表面处理,虽然成本增加$50/吨,但耐油性提升10倍,适配精密仪器包装。
当Cobb测定仪的数字稳定在目标区间,当超声波图谱呈现均匀的蓝色,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次纤维与疏水剂的精准邂逅。从实验室的精密天平到产线的智能传感器,质量控制的本质,是用科学语言翻译每一张纸的“抗水宣言”。
未来,随着生物基施胶剂(如腰果壳提取物)的突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从石油化学向绿色化学的静默革命。当纤维素分子与植物多酚握手言和之时,或许就是纸张真正实现"亲水"与"拒水"智慧共生的新纪元。
02-17
在当今的造纸行业中,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而在造纸工艺里,留着率与滤水性能又深刻 地影响着这两个关键方面。本文将深入挖掘首程留着率 (FPR) 和滤水系统的优化策略,同时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故障诊 断实例,为造纸行业技术人员提供全面且实用的技术参考,其中也将着重提及我公司产品——动态滤水仪、颗粒电荷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在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概念解析
首程留着率(FPR): 造纸关键指标
首程留着率(FPR)表示纸料通过成形部时,保留在湿纸页中的固形物比例。它精准反映了细小纤维与填料的保留效率,对纸张强度、均匀性以及生产成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为: FPR(%)=[1-(白水浓度/流浆箱浓度)]×100。在实际生产时,首程留着率通常处于60%-80%这个范围。通过精确监测 FPR, 企业能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优化 生产流程,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电荷平衡原理:工艺“平衡法则”
造纸浆料系统中的电荷平衡是影响留着率和滤水性能的核心要素。浆料中的纤维、填料和细小纤维大多数时候带有负电 荷,助留剂则通过提供阳离子来中和这些负电荷,进而实现纤维和填料的高效保留。
·Zeta电位:用于表征纤维表面电荷状态,正常范围在-15mV 至 - 25mV。Zeta 电位绝对值越大,纤维表面负电荷越 强,助留剂的中和需求也就越高。
·溶解与胶体物质 (DCS): 这些带负电的干扰物质常被叫做"阴离子垃圾",会削弱助留剂的效果。所以,控制DCS含量是优化造纸工艺的重要一环。通过我公司的 Zeta 电位仪,可实时精准监测纤维表面电荷状态,为实现电荷平衡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助留剂系统组成:提升留着率利器
助留剂是造纸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化学品,合理使用能显著提高首程留着率和滤水性能。助留剂主要分为阳离子型助留剂 和微粒助留体系。
阳离子型助留剂:造纸“粘合剂”
阳离子型助留剂通过中和浆料中的负电荷,促进纤维和填料的聚集,提高留着率。常见的有:
类型 | 特性 | 适用场景 |
CPAM(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 超高分子量(500-2000万),线性结构 | 通用型主助留剂 |
PEI(聚乙烯亚胺) | pH不敏感,永久正电荷 | 高pH值系统 |
聚胺 | 中等分子量,高电荷密度 | 电荷调控剂/预助剂 |
微粒助留体系:协同“加速器”
微粒助留体系是一种高效助留技术,借助阳离子聚合物与阴离子微粒(如膨润土或胶体二氧化硅)的协同作用,实现“架桥-压缩”效应,同步提升留着率与滤水速度。添加顺序至关重要,阳离子聚合物要在筛前添加,阴离子微粒在筛后添加,这样可确保阳离子聚合物先与浆料中的纤维和填料结合形成稳定网络结构,随后阴离子微粒通过压缩双电层进一步增强留着效果。
生产异常案例诊断:从问题到方案
在实际生产中,造纸工艺难免会遭遇各种异常。下面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分享故障诊断与解决方案。
故障现象:留着率下降与生产受阻
某瓦楞芯纸生产线停机改造后重启,出现如下异常现象:
·首程留着率持续下降,FPR 从68%降至52%。
● 纸板环压强度 (STFI) 低于标准值。
● 提速困难,被迫降速15%维持生产。
检测数据分析:关键指标变化
对比停机前、重启初期和当前值的检测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如下:
参数 | 停机前 | 重启初期 | 当前值 |
阳离子需求(μeq/g) | 32 | 18 | -5 |
Zeta电位(mV) | -22 | +8 | +15 |
白水浊度(NTU) | 120 | 250 | 480 |
利用我公司的颗粒电荷分析仪,可以精准检测阳离子需求和Zeta电位的变化,为分析故 障原因提供关键依据。 |
根本原因分析:电荷反转与助留剂失效
深入分析可知:
●改造后洗浆效率提升,导致DCS 含量降低80%,浆料中的负电荷减少。
●原有阳离子助剂持续添加,使系统呈净正电性。
· 电荷反转引发助留剂失效,细小组分大量流失,造成留着率下降和生产效率受阻。
解决方案:即时措施与长期优化
·即时措施: 停止 PEI 添加,下调 CPAM 用量40%,添加0.5kg/t 阴离子淀粉调节系统电荷平衡。
·长期优化: 配置颗粒电荷分析仪,实时监测浆料电荷状态;建立数据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潜在工艺问题;改造化学品添加点的混合效率,确保助留剂与浆料充分混合。通过这些措施,生产线恢复了正常留着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了 化学品用量,实现成本优化。
系统优化要点:实现高效造纸策略
造纸工艺中,优化留着率和滤水性能是个系统工程,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以下是关键优化要点。
动态平衡控制:维持电荷平衡
·Zeta电位控制:借助我公司的 Zeta电位仪,将Zeta电位维持在-10mV至-20mV的区间,确保纤维表面的负电荷与助留剂的阳离子电荷达到最佳平衡。
·DCS含量控制:将 DCS含量控制在300ppm 至500ppm 之间,避免阴离子垃圾对助留剂效果的干扰。
成本优化策略:高效利用助留剂
·优先使用低价调节剂:优先使用硫酸铝等低价阳离子调节剂,在不影响留着率的前提下降低化学品成本。
·采用先进监测设备:运用动态滤水仪、颗粒电荷分析仪和Zeta 电位仪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工艺参数,实现精准调控。
·“阶梯式”助剂添加方案:根据浆料特性分阶段添加助留剂,提高助留效果并降低用量。
·提升白水封闭循环率:优化白水系统,将白水封闭循环率提升至85%以上,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
工艺协同:多环节联动优化
· 磨浆度调整:每提升1°SR 的磨浆度,助留剂效率可提高3%-5%,合理调整磨浆工艺对提升留着率很关键。
· 网部真空度与助留系统联动:网部真空度调节要与助留系统协同,保证滤水性能和留着率的平衡。
·定期清洗白水塔:防止沉积物累积,避免因白水塔堵塞导致的滤水性能下降和助留剂失效。
总结:
造纸工艺中的留着率和滤水性能对纸张质量和生产效率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深入理解首程留着率(FPR) 和电荷平衡原 理,合理运用助留剂,结合实际故障诊断与优化策略,造纸企业能够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过程。我公司的动态滤水仪、 颗粒电荷分析仪和Zeta电位仪等产品在整个优化过程中,可助力企业实时准确地获取关键参数,实现精准调控。希望本文能为造纸行业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02-15
───
第一章 矿物填料的优劣势分析
1. 经济性驱动
l 矿物填料(碳酸钙、粘土等)成本显著低于纤维原料,是印刷纸等纸种的主要组分。
l 矿物占比可达25%以上,过量添加会导致强度下降,需平衡光学性能与机械性能。
2. 性能影响
l 优势:提升不透明度、亮度、平滑度,改善纸张印刷适性
l 劣势:无法提供纤维的强度贡献,过量使用导致断纸风险增加
3. 工艺挑战
l 后期添加大量填料会暴露泵送系统缺陷,典型工艺需在造纸机前段(如浆池)添加
第二章 成本模型与生产优化
1. 成本构成模型
l 横轴:生产能力利用率(0%-100%,含必要停机维护)
l 纵轴:年化现金流
成本分类:
l 可变成本(浆料采购等与产量正相关支出)
l 半可变成本(加班费等非线性人力成本)
l 固定成本(设备折旧、保险等刚性支出)
2. 降本策略
l 通过优化矿物填料配比降低可变成本曲线斜率
l 需注意:成本优化基于销售价格刚性假设,实际需结合市场动态调整
第三章 关键矿物填料特性对比表
填料类型 | 生产工艺 | 粒径分布 | 光学性能优势 | 强度影响 | 成本层级 |
研磨碳酸钙(GCC) | 机械粉碎 | 宽分布(0.1-10um) | 中等光散射 | 较强强度损失 | 低 |
沉淀碳酸钙(PCC) | 化学沉淀 | 窄分布(可控 结晶) | 优异光散射/不透明度 | 中等强度损失 | 中等 |
钛白粉(TiO₂) | 化学合成 | 超细均匀 | 极佳光散射效率 | 低强度影响 | 高 |
高岭土 | 天然开采加工 | 片层结构 | 传统光学改良 | 较低强度损失 | 低 |
第四章 关键性能检测方法
1. 光学性能检测
l TAPPI亮度标准:使用457nm蓝光测量(45°/90°几何光路)
l 原理:通过蓝光反射率评估纸张黄化程度,ISO标准反射率测量同步验证
2. 机械强度检测
l 耐破指数测试:液压橡胶膜片顶破法,快速获取纸张抗破裂压力值
l 强度衰减规律:粘土<GCC<煅烧高岭土<PCC(与填料结构致密性相关)
第五章 前沿工艺改进案例
国内纸厂创新实践:
1. 阳离子预处理技术
l 对填料进行表面电荷改性,增强与纤维结合力
l 实现效果:同等填料添加量下强度提升20-30%
2. 酸性环境适应性改进
l 针对碳酸钙在pH<6时的分解问题(CO₂气体释放)
l 解决方案:开发缓释型碳酸钙,将适用pH下限扩展至5.0
第六章 工程化控制要点
1. 粒径管理
l 研磨工艺需通过筛分去除>10μm颗粒
l 沉淀工艺可精确控制结晶形态(玫瑰状方解石结构优化光散射)
2. 工艺时序控制
l 最佳添加点:浆料制备阶段(硬木/软木混合工序)
l 避免后期添加导致分布不均
总结:通过矿物填料的科学选择与工艺优化,可实现纸张光学性能提升与生产成本控制的协同优化,但需建立在对填料特性-工艺参数-终端性能三者关系的系统认知基础上。